首页
>新闻资讯>文化园地
东山文苑丨我们到底要什么

母亲钟爱养花,家里阳台、客厅已被母亲的爱好“霸占”。从春至冬,每个时节都有应季花朵绽放,当然也不乏不开花但却常年青翠的绿植。一天见母亲在为其中一盆剪枝,便好奇询问让它长高点岂不更好?母亲云淡风轻地说到:“那要看我们到底想要什么,要想欣赏它挺拔的枝干,就不用剪枝了;要花朵稠密些,就不能让它长得太高”。这让我突然一惊,看似再普通不过的话,却让正处于“纠结期”的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,故匆匆作以此文,观点未必准确通透,仅供同样“纠结”的伙伴们参考。

刚接手综合管理工作那会儿,有位同事曾担心到,“哎,如果翁老师干综合管理工作也像她以往的风格一样,对事事要求都那么高,那估计她要忙疯了。”事实证明,他的担心是对的。作为一个近乎“完美主义者”,我在工作中沉迷于对“质量”的苛刻要求,拒绝“没想到”,杜绝“差不多”。工作方案、计划、成果如果不能做到基本成熟和精准,是万万不敢向领导汇报的。每项工作必须在自己手中反复“敲打”多次,才能在领导那里“见光”。刚开始只做较为单一的工作时常以工作质量高而自傲,自认为只要有一点“不完美”,那都是工作的失职。

之所以说“纠结”,正是因为一方面自己对工作标准要求严、高、细,执着于将事事都做的尽善尽美;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部分工作对效率的要求,不得不降低给自己定的“完美”标准,但过分完美往往会导致精神内耗。尤其是接手综合管理工作之后,头绪开始繁多,便发现这种自认为追求“完美”的状态不可持续,更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和组织的长久发展。将事情做“完美”,可能要牺牲效率。提高效率,可能就要从某种程度上允许瑕疵的存在。而有那么一段时间,我既不能接受瑕疵,也无法接受低下的效率,就这样在完美和效率之间反复游走、不停纠结,在团队人手不足的情况下,有些工作难免滞后。

现在反思自己之所以纠结,就是未能弄清每项工作的本质,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结果。如果从心理认知角度理解,这种纠结主要源于决策难题,也就是说无法精准确定各种选择的绩效或价值,或者说难于取舍,导致陷入纠结。而站在管理工作的角度上讲,就是没有抓住管理的本质。值得一致认同的是,做事追求完美主义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,是一种高级的素质品质,是一种能够体现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的正面的、积极的反映,例如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,是我们应该推崇和学习的。反观我们的综合管理工作,事项种类繁多,毫无疑问有别于长期从事专一性工作的情况。其中有一部分工作是必须要做周全、做精细的,而有一部分做得所谓“太完美”,反而会产生拖延、推迟、内耗、效率低下的情况,组织的效能必然也会下降。

这个时候,确定每项工作的输出目标就很重要。根据工作目标,明确工作的优先级、重要性和紧急程度,把有限的组织力量和资源合理分配到每一项工作中,请注意是合理分配,而不是平均分配。将重要力量集中在最关键、最重要的事情上,这样才能保证核心业务出成绩,而基础性工作也能正常开展。例如大型活动策划方案,必然要想清楚、做周全,这是由工作目标决定的,因为我们想要的结果就是这项工作能做出彩、做出影响力。又例如部门绩效例会纪要,对时效性要求较高,所列文字能将会议精神说明白,逻辑上、阐述上说得通即可,“精雕细琢”两个星期再下发给团队员工学习执行,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,因为我们对这项工作期待的结果就是精神快速传达,要求尽快落地,死抠细节大可不必。正所谓“十个指头弹钢琴”,大概如此。

当然,决定工作如何开展的因素还有很多,此处只针对个人目前从事的综合管理工作“是否要事事追求完美”进行讨论,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。总之,不管是观赏“枝干”还是欣赏“繁花”,必须明确我们想要的是什么,才能知道过程中怎么干,也才能面对冗繁工作时,把握好何时“剪”、何时“留”。